昨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之一——芒种。芒种是一个收获的节气,然而随着芒种的到来,也意味着夏季高温和湿热的来临。6月6日下午14:30,校团委邀请了湖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医生刘川在综合楼一楼会议室举办了中医文化进校园专场讲座。讲座由校团委罗丹老师主持,40余名师生在现场聆听讲座,200余人同步观看直播。
讲座伊始,刘医生幽默地问同学们是否了解食物的功效以及是否存在失眠、扭伤、颈椎疼痛等症状。在经过一系列的问答之后,刘医生告诉大家,芒种时节出现的不适表现称之为“苦夏”。由于芒种比较闷热,大家容易贪吃冷饮,过于寒凉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下降,并且寒凉的饮食会刺激胃黏膜,诱发胃肠出现痉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所以,此时应注意护理脾胃,宜适当增苦,避免过食寒凉食品。例如,西瓜、火龙果、鸭子等都是凉性食物,不宜多食。
随后,刘医生讲解了中医的由来。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为“汉医”。最早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可以说,中医承载着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讲座中,刘医生围绕着中医生活方式、常见疾病等问题进行讲解,并向在场师生介绍了中医的治疗手段,包括了导引、拔罐、砭石、针刺、祝由、汤药、艾灸、推拿等。刘医生告诉大家,治病的总原则是——“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在治疗时静心宁神,用心感受患处的变化。”随后,刘医生列举了各种常见的身体不适及其所对应的相应按揉穴位的方法。例如:感冒、头晕、头痛、头热可以通过按揉前额合谷穴、两侧中渚穴、头顶劳宫穴、后头后溪穴缓解疼痛;胃胀、胃痛可以按揉曲池穴、尺泽穴、少海穴;膝关节痛或发凉可以通过拍打曲池穴、尺泽穴等缓解不适。
讲解之后,刘医生邀请了现场有扭伤、腰痛、颈椎痛等症状的师生亲身体验中医治疗,在刘医生按、揉、甩等治疗后,有相关症状的师生惊呼神奇,均表示疼痛感明显好转,这让线上观看直播的师生也跃跃欲试,想体验一下中医治疗的魅力。


讲座过程中,刘医生告诉大家香囊具有杀菌和提高抵抗力的功效。将芳香性的中草药碾成细末装入袋中,制成香囊佩在身上,可以预防感冒、防蚊驱虫、芳香避瘟、提神醒脑、安神助眠、开胃醒脾等。之后,刘医生为大家讲解香囊中各中草药的功效和主治病症。例如,艾叶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止痛、祛湿止痒的功效;藿香有化湿、解暑、止呕的功效;薄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的功效;紫苏叶有发汗解表、行气宽中的功效。

讲座最后,刘医生邀请同学们一起制作香囊,在磨制中草药药粉过程中,现场师生积极参与其中,亲手体验磨制药粉、制作香囊的过程。

此次活动,来自生命健康学院食药监2101班的刘可鑫同学说:“这次讲座,刘川医生向大家介绍了中医的基础理论以及养生保健的方法,按摩穴位、砭石、祝由等,能够快速有效的缓解疼痛、治疗疾病。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所学方法教给亲人朋友,带动大家重视健康问题,我觉得这样的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令我受益匪浅。”
汽车工程学院汽修2104班的郭四行同学说:“刘川医生的授课生动有趣,讲解的知识由浅入深,先讲述穴位,再讲对应的作用功能,最后指导在场有相应问题的同学一一进行操作,很好的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起来。我很开心今天能来听这个讲座,进一步增进对中医药的认知和认同。这对我们青年而言是很有益处的。”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此次校团委组织开展中医文化进校园讲座,不仅培养我校师生良好的健康意识,教会大家通过穴位按摩、中医保健等来缓解身体不适,还提高青年学子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推进中医药文化普及和发展。